说起“100%准确”,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。比如说,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提到这个词,心里往往都带着一些不太现实的期待。你看,100%准确,这听起来就像是万能的答案,什么都能做到,啥都不差分毫。但是真的有这种情况吗?可能你会想,咱们生活中有多少事儿能做到100%准确?别说是外面那种数据,连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见得能做到百分百准确。比如你想赶个公交车,明明查了时间表,结果还是错过了,因为你没考虑到路上的交通状况或者公交车的时速,唉,生活就是这么充满不确定性。
然后呢,说到“100%准确”,我有个特别直观的例子。你试过做饭吧?其实做菜也是个非常不准确的活儿。你说好要做个炒饭,翻来翻去的,多少次都是用眼睛去看,勺子大概下了多少米、油加了多少,盐放了几克。你可能会觉得“哦,差不多就行”,然后出来的味道肯定不会和食谱上面写的一模一样。可见,这个所谓的准确度,真的很难做到。
再说到更复杂的事,比如做一个项目,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意和方法。你觉得自己做得准,但团队里可能有个同事就突然觉得有其他更好的方法,这时候100%准确就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了。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对的路上,可是最终的结果肯定会有差异。有时候说到100%准确,感觉好像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,更多的是人们对完美的一种幻想,实际上我们都知道,它并不容易达到。
而且你看,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“科技”和“数据”,感觉很多事可以变得精确、精准,甚至是100%准确,像很多智能推荐系统,提前知道你喜欢什么,给你推什么,但我倒是觉得,这种准确性也未必能代表完全的对。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,就是你经常看视频平台的推荐,明明昨天还看过电影推荐,今天推荐的却和昨天完全不搭。虽然推荐引擎给你推了一个超级准确的东西,但那并不代表它一定符合你此刻的真实需求。换句话说,它很准确,但也许它准确的只是数据分析下的趋势,而不是真正的你。
所以,100%准确这个东西吧,听起来好像很理想,但很多时候,准确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或者说,准确性往往带着一种前提假设。你可以说你有数据支持,但是有时人心复杂,情绪难料,结果就有点不准确了。其实准确的背后,总有些因素我们控制不了,不是吗?